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体育 >

【聚看点】安徽旌德:大山药香振兴“良方”

人民看点 | 2022-10-13 05:50:35

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相关资料图)

十月的白地镇,秋高气爽,阳光明媚。

从镇政府驱车出发,要不了10分钟,就到了安徽千草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进厂门,中药材的独特香味,扑鼻而来。

白地镇位于安徽省旌德县西南,距离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仅30多公里,优质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造就了这里盛产野生中药材,地产的黄精、白芨、重楼等中草药更是远近闻名。

新鲜采收下来的中药材黄精。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过去,当地村民靠山吃山,靠着挖野生草药养活一家老小。如今,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说起将野生药材成功驯化,发展为家门口种植的致富产业,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安徽千草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革。

早些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老张收购中药材的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可当跑市场回来,看到药材商把原材料经过晒干加工之后,价格高出好几倍,这让他有了办加工厂的念头,不甘于只做原药材中间商。

但苦于资金和技术,时机尚未成熟,让他不得不作罢,把想法暂时搁在肚子里。

村民们忙着晾晒中草药黄精。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然而,野生药材毕竟有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生长速度赶不上采挖速度,村民们从山上挖到的药材越来越少,老张收到的药材也大不如前。

偶然的一次外出机会,在和朋友闲聊中,随后一句“既然野生药材不好收,何不把野生的进行驯化,变成人工种植?”又燃起了老张的念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来后,老张骑着摩托,就上山去找黄精、白芨和重楼,这次铁了心要把中药材搬下山,在家门口给种起来。

技术不懂,就请教专家;经验不足,就咨询村民;资金不够,就东拼西凑……老张一门心思钉在了中药材上。2010年9月份,第一批野生驯化的白芨迎来采收,“2亩8分地,平均下来一亩地的毛收入33万元。”老张伸出手指不停比划说,真是兴奋地连头发都竖了起来。

“当年的价格难以置信,心想着,再不能错过机会了。”嘬上一口黄精茶,老张斩钉截铁道。

打小试牛刀之后,老张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8亩,到现在的1600亩,在他的带动下,全镇的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了6000多亩,光是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就有七家,种植户上百户。

其实,在他试种之前,不少村民也心存顾虑。一来是因为种植周期长,要四五年才能看到效益,二来是种植技术也不成熟。当看到老张第一批驯化的中药材上市之后,大家的顾虑烟消云散。

以黄精为原材料,加工生产黄精芝麻丸。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在镇上,作为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老张,领着大家干,带着大家赚,除了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还帮着收购、销售,不少村民们跟着他,不但脱了贫,还致了富。

脱贫户吴银生就是受益农户之一。

在老张的指导下,2013年吴银生开始种植白芨,头茬的1亩地净得收入就有4.6万元,拿到老张送来的一沓现金,吴银生愣是半天没回过神,“激动得半天没说出一句话。”老张回忆道,随后吴银生就买了电动三轮车,还用上了手机。

让老张没想到的是,原本得过且过的吴银生,拾回了生活的信心,紧接着就把之前流转出去的5亩地收了回来,另外还承包了7亩土地,全部用于中药材种植。

如今,老张的千草源,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他也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带头人。投身中药材后,老张很少给自己放假,几乎天天都呆在地里和厂房里。每天,他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家都评价他很有干劲儿,觉得跟着他干有奔头。

老张说,接下来,他还要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要对得起“致富带头人”的称号,继续延伸产业链,将企业发展壮大,让产品卖得更远、销得更广,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受益,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