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还认识我吗?我是恩术,我们来接你回家……”近日,在市救助管理站,在外漂泊21年的四川陶姓男子终于见到了分别21年的家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相关资料图)
从发现该男子,到为其联系上家人,时间并不长,只用了一天。但这背后,是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发挥四级救助网络作用、通过“三个着力”切实提高寻亲效率的不懈努力。
的哥仗义出手
路边主动救助走失人员
“这名陶姓男子是一名叫韩小云的出租车司机送到救助站的。”市救助管理站受理科科长王菊龙告诉记者,韩小云是一名的哥,也是一名热心人士。9月2日上午8点多,他骑电动自行车到远洋香奈河畔社区做核酸。在镇南立交桥下农贸市场附近发现该男子坐在路边,看起来有点不太正常。热心的韩小云便上前了解情况。
可是无论韩小云如何询问,该男子就是不开口,无奈之下他便打电话与市救助管理站联系,随后为防止男子走失,还用电动自行车将他送到了救助站。
男子刚到救助站时,穿着雨披,戴着安全帽。“我们首先通过公安机关人像识别技术进行了精准识别,但是没有识别出有效信息。”王菊龙说,在随后工作人员的询问中,男子只知道自己是“平山(音)”人。
“从口音我们判断他可能是四川人。”王菊龙说,于是工作人员整理了四川的行政区划,一个一个读给他听,当听到“宜宾”时,男子有了明显反应。经过查询发现,宜宾市确实有个屏山县。工作人员又将屏山县下属的所有镇进行了整理,当提到“书楼镇”的时候,男子再次出现明显反应。
此时工作人员心里有了底。当天下午,这名男子的信息通过网络被精准推送至疑似户籍地——屏山县,当晚就收到了反馈。晚上六七点,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黄志强收到了男子家里打来的电话,随后其家人又通过电话号码添加了黄志强的微信。
“要麻烦你,帮我照看他”“你帮我买点吃的给他”“我们马上就来接他,这几天还要麻烦你们”……在微信上,男子家人殷殷嘱托。
9月3日下午4点左右,该男子堂弟陶先生一行四人驱车从浙江海宁到达我市。在进一步核实了相关信息后,陶先生确定了这名流浪男子就是他2001年走失的堂哥。
“大概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他跟人去河南打工,2001年的时候走丢了,联系不上了。”陶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家是个大家族,这么多年,家人一直很牵挂走失的堂哥,所以收到消息后,家人立即就让他们从浙江海宁先过来。“很感谢镇江的热心人以及镇江市救助管理站,我们也没有想到,丢了20多年还能再找到,家里人都高兴坏了。”
救助站群策群力
助力走失人员回归家庭
这名四川流浪男子的回家之路看似偶然,但是偶然中似乎又有着必然。
韩小云是市大众出租车有限公司“温馨车队”队长,一名资深爱心人士。而对于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格外关注”则始于2021年。
在不断优化市、县(区)、镇(街道)、村(居)四级救助网络的工作中,2021年6月,在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天,为进一步延伸四级救助网络的基层触角,充分动员临时救助点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提升救助效率,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市救助管理站聘请出租车司机、公交司机、环卫工人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救助工作,并为志愿者代表发放了证书。韩小云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
2020年,市救助管理站总结多年寻亲经验,建立“扬帆馨港”寻亲工作室,通过“三个着力”,切实提高寻亲效率,让更多走失人员回归家庭。
着力加强寻亲品牌建设,全力打造“扬帆馨港”寻亲工作室,让寻亲工作有阵地,叫得响。着力加强沟通问询、实地查找等人工甄别方法的运用。“流浪走失人员一般都患有智力或精神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弱,逻辑性差,大多数人连自己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都说不清。为此,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反复交流,获取言语中的蛛丝马迹,通过口音辨别,判断人员可能来处。”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正云说。着力增强智慧寻亲手段的运用。通过“今日头条”手机App将滞留人员寻亲信息推送至疑似户籍地,通过公安机关人像识别技术进行精准识别,这些智慧寻亲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寻亲效率,解决了寻亲工作中寻人信息受众覆盖面窄、滞留人员因患智力或精神障碍沟通困难等痛点、堵点问题。
该男子寻亲成功背后,实际上正是我市积极构建“四级救助网络+‘三个着力’”寻亲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10年来,我们已累计帮助200余名走失人员找到家人,其中走失时间最长的达35年,滞留时间最长的达15年。”李正云说。(记者朱秋霞)
【来源:金山网镇江新闻社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