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体育 >

天天微资讯!菜单上的鱼和方头大眼的他,为什么都对温度“斤斤计较”?

程程的故事 | 2022-09-18 05:35:29

有一种三文鱼,叫红鲑,鱼肉艳红得像是涂了染料。老饕们爱吃这种鱼,因为它不仅色泽明艳,肉质还肥美。人们在大快朵颐时,或许还会想到在这美味背后,三文鱼同族们每年秋季会跋涉三千公里,逆流而上,跨过山和海,穿过天敌险阻,只为回到出生的山涧溪流,繁衍生息。


(资料图)

鲜美红鲑丨

红鲑在加拿大温哥华那里是道名菜,但近年来,食客们发现它在菜单上越来越少见了。这次,发现菜单变化的不是美食家,而是科学家。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两位学者,从网上、饭馆甚至是当地博物馆,扒来了 362 份温哥华自 1880 年至今的菜单副本,以及 148 份来自周边城市洛杉矶和安克雷奇的现有菜单。开始印证他们自己的设想。

有很多种因素会影响菜单的选品,比如烹饪流行风向、消费者口味偏好、食材供应稳定性以及社会经济上行下行等。现在,UBC 用菜单这种“另类”的研究切口,发现了另一个影响菜单变更的因素——气候变暖(海洋温度上升)。

三文鱼?没有。

凑合吃点沙丁鱼吧

通常,测量海洋温度会用到探温仪、水下滑翔机,有时甚至还会让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头绑仪器下探,以此收集海洋温度廓线。这回,学者通过对菜单的研究,就验证了海洋温度上升的现状?

学者团队过去十年一直在研究不断恶化的海洋环境,此前他们调研过渔民,这次想接触“城里的人”,那些不直接接触渔产的消费者。这些人和海洋的“纽带”,就是他们吃进嘴里的海鲜,于是团队决定从菜单入手。

他们将 362 份菜单中的菜名整合起来,在尽量排除进口海产等干扰项之后(缩小研究范围,主要研究温哥华当地渔产,以求找到强关联),引入“MTRS”(Mean Temperature of Restaurant Seafood,餐馆海鲜的平均温度)这个指数,用来反映菜单上的物种偏好的水温。

经过计算,团队得出:1888~1960 年间的 MTRS 大约是 10.7°C,2019~2021 年的是 13.8°C。随着海洋温度的上升,许多鱼类从它们祖祖辈辈安居的栖息地迁移,去寻找更凉快的水域。鱼群的流动,影响了当地海产的供应,厨师们也就不得不改写菜单。

菜单逐渐被喜暖水域的物种占领。比如,美洲大赤鱿等喜暖水域的物种,跑到了温哥华周边海域,数量越来越多,在上世纪 90 年代,当地还没有这种鱿鱼。

还有一个特殊例子:沙丁鱼。从菜单中可以看出,沙丁鱼在上世纪 50 年代之前是“常驻”菜品,之后因为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数量锐减,便从菜单上消失了。但沙丁鱼是喜暖物种,团队用计算机模型预测出它们将很快“卷土重来”,重新成为菜单上的“常客”。

沙丁鱼重回菜单丨

而开头提到的当地招牌菜红鲑(喜冷),将会越来越稀罕。数据显示,加拿大最西部的省不列颠哥伦比亚在 2008 年捕捞的三文鱼总量是 170 万条,到了 2019 年,捕捞量就锐减到了 62.9 万条。

学者得出结论:餐馆里的菜品逐渐被暖水物种主导,是气候变暖让当地渔民只能捕捞到这些。过去几十年的极端炎热天气,和极端的海洋热浪,改变了海水环境。牵一发,动全身。海产的分布和数量,也随之变化。

海洋变暖不只是让人吃不到三文鱼那样”简单“,因为海水温度上升,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这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多了,气候变暖将不断加剧。

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不只影响海洋生物丨

陆地生物受到的影响并不少于海洋生物。海水淹没过的土地就变咸,植物会脱水,只有那些能调节自身体液的植物能适应;冷血动物无法通过自我调节体温来适应高温天气;如果全球升温达到 2°C,18% 的昆虫栖息地面积会不及现在的一半;另外,陆地动物和鱼一样,热了也得迁徙,据预测,全球范围内的物种每年至少需要移动 420 米,才能找到更凉快的栖息地。

而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洪灾和污染,都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食物,作为陆地上最顶端的生物,人类受到的影响是极大的。在这种气候剧变面前,没有物种能独善其身。

人人都在说低碳,

但它究竟是什么?

这项研究除了揭示环境恶化的现状之外,还在于研究角度给人启迪——研究可以用非常规的资源,多切换看待问题的角度。学者还表示,除了菜单,烹饪食谱和当地相关画师的作品,或许都能纳入研究,以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分布变化。

同样难能可贵的,它让人们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和环保的关系:人类行为让环境升温,导致海产迁徙,餐馆的菜单不断变更。我们做的一切,最终都会作用到自己头上。

很多人已经在有意识地参与低碳活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仍然不足。比如,不少人甚至单纯认为生产端才会碳排放,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会;不少人低碳消费意识不强,不注重节水、节能、节约;不少人认为选择低碳生活纯属个人喜好,他们面对一些积极践行讲求环保的“减法生活”的个人(比如,这些人完全不用塑料袋,完全不点外卖,用竹制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因为后者设备太小,回收机器无法识别、分拣,网购时给卖家留言“不要过度包装”否则不给好评等等),还会直接将对方视为“极端环保主义者”。

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低碳又环保丨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些倡导“永续使用”的个人在网上分享自己“不用纸巾,只用手帕”的习惯,这时候,不少网友跳出来指责“洗脏手帕不也废水吗”,但殊不知,一次性纸张在生产过程中是耗水和排污的“大户”。

碳排放,

都在人们看不见的环节发生着

拿“吃”来说,根据 2021 年 《自然-食品》发布的开创性最新研究报告:世界粮食体系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在粮食体系中,生产过程中耗用土地、水和能源;种植、动物反刍和排便等行为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有了食品原料后,之后的加工、包装、运输都需要消耗物料和能源……基本上,每个环节都有碳排放。

当然,人总是要“干饭”的,我们不能以“可持续”的名目去限制生活,而是要用可持续的方式去解决现有的问题。

粮食浪费,就是目前相当严峻的问题。早在 2013 年,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发布了《浪费食物碳足迹》,报告提到,全球每年浪费的粮食量高达 16 亿吨,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高达 33 亿吨。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每浪费一斤粮食,大约就要多排放两斤二氧化碳。如果把这 33 亿吨当作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那么,这个“浪费粮食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名的碳排放大国。

据国家气候中心 8 月 17 日评估,综合考虑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 6 月 13 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 1961 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由此造成的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逐渐频繁,正在引发复杂的连锁反应。

但由于公众对低碳减排的认识不足,自然就很难从“认识”上升至“意愿”以及“行动”。低碳理念虽已倡导了十余年,但低碳生活目前还仍未入心入脑、落地生根。要想调动人们在“吃穿用住行”都有环保意识,科普低碳行为的基本原理,讲清这样将能促成什么改变,是重要的第一步。

标签: 斤斤计较

  • 标签:斤斤计较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