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火出圈,是谷爱凌这个可爱的“北京妞”为我们争光了。然后,她就去大洋彼岸念书了。走之前,留了四个字:感谢中国。等到了太平洋那头,她又自称亚裔……随后,更多模棱两可的言论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什么“到哪边就是哪里人”云云,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这两天,谷爱凌现身上海,人是欢天喜地地来了,场面依然热度在线,但是“身份之辩”似乎热度更高……谷爱凌被津津乐道,因为惊喜;被街谈巷议,因为模糊,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她?以下是个人观点,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谷爱凌是北京妞,没毛病,毕竟国籍在我们这里。她代表我们拿到了奥运金牌,追捧之,情理之中。尤其是,她弃美籍的人生抉择,是打动人心的最大亮点。
北京冬奥会之后,十几亿人毫不吝啬欣赏之情,一度把她推向顶流。因此,谷爱凌在中国的商业机会爆棚,直到现在,超市里面还能看到她的代言商品。
谷爱凌在太平洋两头跑,放弃那头,拥抱这头,在咱老百姓心里,产生了一种很解气的舒适感,特别是,为我们拿到了2金1银,太平洋那头怎么酸,咱们就怎么爽。在某种程度上讲,谷爱凌的归化,在坊间是相当提气的。
如果谷爱凌一直顺着咱老百姓的这种情绪发展下去,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地位只会更高。毕竟她才20岁,自律、励志、可爱、时尚、德智体兼优,还有一颗北京妞的归化之心,没的说,捧起来就是了。
可惜,人一到那头,口风就不对味了。亚裔,是她自己在那头说的。那不就变成了,到哪头都是顺毛抹,在哪头就说哪头话吗?
谷爱凌两头沾血统,让她完全把两个血统分开,并且按照咱们的意思到这边站队,有点不通情理。但,我想说的是,咱老百姓的性情比较直爽,对她的热爱也是单纯的。情感红利,可以开发,不过,两头都要占好处,恐怕容易辜负咱老百姓淳朴的热爱。
太平洋两头,理性讲,应该往好处去。感性讲,咱不能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被人欺负了还要追着一个“双重身份不清不楚的亚裔北京妞”感念她对咱的贡献。
对咱的贡献,咱不挑剔。对她的商业回报,也没少给。换句话讲,如果一上来,谷爱凌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自我定义,国内的追捧不至于如此。因此,谷爱凌享受的热爱和回报,是迎合了咱的情绪获得的,是刻意回避了复杂身份定义获得的,当她不能维系情绪迎合,坊间就会感到透支的热情是不值得的。坊间情绪一旦发生正反波动,谷爱凌的商业价值必将回归到理性之中,再像冬奥会那阵子爆火,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一直认为,坊间的情绪是单纯的。单边释放过多,吃了一次亏,就没有下一次。有人说,冬奥会还会有,谷爱凌还是咱的人,还有机会为咱夺金牌,所以应该继续追捧。我认为这根本就是两码事。金牌选手多的去了,并不是所有的金牌选手,都能享受山呼海啸般的热爱。
谷爱凌愿意为我们继续夺金牌,始终是受欢迎的。但是她双重身份的自我界定,又是令人敏感而扫兴的。几年后,倘若她还能代表我们站上最高领奖台,鲜花可以有,但是透支过的热爱绝不会重来……好了,《谷爱凌来了,“身份之辩”又一次火出圈》就写这么多,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