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惊蛰青年
原标题:这届年轻人的“上岸学”,看得我头大
校对:黄思韵
(相关资料图)
排版:撒版蟹
互联网总在重新定义一些语言。
前两天,一位姑娘分享自己相亲交到理想型男友的经历,#相亲成功上岸是什么体验#上了热搜。不少网友表示羡慕的同时,也有人吐槽:“相亲用‘上岸’这个词来形容,好奇怪。”
如果仔细留意,不难发现,最近“上岸”这个词着实火了些。
在小红书上,不仅相亲成功可以叫“上岸”,结婚生子、还清债务等都可以,甚至连割双眼皮、做无痛胃镜也可以用“上岸”来形容。
看样子,这年头一个人要上的“岸”有点多。
有人觉得这词挺好,脱离苦海即“上岸”。但也有人反感它被滥用:“本来是形容历尽千辛万苦才成功的一个词,怎么没什么门槛的事做成了也要这么说?”
当大事小事都有了“上岸”的标准,而自己成了永远在海里向着岸边游的人,你会不会有种呼吸困难的感觉?
01
挣扎上岸的苦,谁懂
“上岸”所代表的,可能是跟当下流行的“松弛感”最矛盾的。
与“紧绷感”相对的“松弛感”,意味着不争不抢、优雅体面。即使事情发展脱离了掌控,也能做好情绪管理,平静如常地接受和解决计划外的一切。
譬如失业回到家乡、在田埂上跟网友唠嗑的侯翠翠,辞去高薪工作在街头摆摊卖诗的隔花人,还有36岁重新高考学医的豆瓣网友,都不在意生活是否必须遵循既定的计划。
B站up主候翠翠
但那些一心渴望“上岸”的年轻人,最多会在心里羡慕一下他们,而自己绝不会这么做。
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去年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人,是史上首次突破400万人。而这一年录取人数仅为110.7万人,也就是说,有300多万名考生落榜。
被诸多长辈视为“金饭碗”的公考,报录比更是惊人。几十、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都算不上最激烈的。
面对这种情况,考研、考编的年轻人,又怎么能做到“松弛”?
要与那么多人竞争,可因为报考的专业或岗位不一样,考研、考编终归是独自一人的战斗。根本顾不上自己是不是讨人厌的“卷王”,想上岸,起早贪黑是必须的。
刷无数道题,用完上百根笔芯,只是基础操作。还有的人,给自己报了封闭式培训班,以求自律。而如果是在职备考,还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更令人心凉的是,努力了,也未必有好的结果。一战不成再来二战、三战,考试得分高了,可分数线也更高了。
《欢迎光临》中,陈精典三次考研失败,决定脱产备考。
谁不知备考苦,但年年依然有人甘愿投身于这片苦海,挣扎着想要上岸。
所以,一听“上岸”这个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备受折磨后的解脱。“再也不必悬着一颗心焦虑不停了,我的人生从此明朗了。”
然而,当“上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情,有人开始感觉到这个词变得有些“可怕”了。
小红书上,“上岸”用得比较多的,相亲算一个。
有“相亲八年终于上岸”的,有“相亲四十多位男士后成功上岸”的,也有三十多岁“大龄相亲成功上岸”的。上岸的人,都会喜滋滋地晒出牵手照或聊天记录,并祝福评论区的网友们也能“在相亲路上顺利”。
不仅如此,备孕也可以“上岸”。一些网友还会在评论区“接好孕”。
如果说这些事用此形容只是“令人有点迷惑”,那割双眼皮、做无痛胃镜等事“上岸”,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难怪有网友吐槽:“上岸这个词要统治小红书了吗?”
02
追不上的社会时钟
也成了岸
万事皆可“上岸”的背后,或许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追赶“社会时钟”的焦虑。
“社会时钟”理论,是指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人的一生需要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即“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比如22岁大学毕业、25岁前结婚、30岁前生小孩、60岁退休等。
图源:RUC新闻坊《在社会的时钟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
在《新异化的诞生》一书中,作者罗萨认为当今社会节奏加速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变得忙碌的同时,会担心无法跟上社会生活的步调。
如果赶不上“社会时钟”,达不到社会的期望,许多人就会陷入焦虑,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试图“不被落下”。毕竟,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生的容错率似乎变低了。
学业是如此。同届年龄小的同学会被羡慕,毕业最好能“一战成硕”或是无缝衔接工作,就连gapyear都不可以放松,必须丰富经历、提升自我,否则等回到“正轨”时就赶不上同龄人了。
事业是如此。能找到工作还不算“上岸”,那得是没有加班和调休的外企,或者是有编制的岗位才行。到了一定年纪晋升不上去,似乎就永远失去了希望。
而被催婚催得头大的人、想结婚却找不到合适对象的人,在相亲时大概也同样焦虑。
要赶快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不然年龄就太大了。见了这么多人都不来电,可家长还是照样催……
在仿佛无尽的相亲中,遇到一个彼此能看对眼的人,才如释重负,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上岸”了。
可是,考试有标准答案,人生的阶段却没有。究竟什么样才算上岸,是说不准的。
遇见的人到底是否合适,还需要时间去相处、了解,恋爱和婚姻中更少不了磨合。我们当然不排除很多人可以通过相亲找到爱情,但也要看到,小红书晒出“相亲上岸”的网友中,不乏几天后就分手的。更何况,与相亲对象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妥协的结果。这样一来,说是“上岸”未免不恰当。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按部就班地相亲结婚,才知道婚姻里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常识”。她或许也曾以为自己“上了岸”,最后却发现进入婚姻并不是一种解脱。
婚姻的复杂超出了她的想象。/《三十而已》
说到底,对于相亲、结婚、生育等事,称“上了岸”,就好像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一样,也难怪不少网友会觉得这种形容很别扭了:仿佛完成“世俗认为必须做的事”就可以远离苦海、松一口气了,不再需要考虑问题了,人生“稳”了。可事实真会如此吗?
这个“岸”之后,明明还有下一个“岸”。相亲之后还有结婚,生娃之后还要操心到娃高考,如此算来,人生究竟何处是岸?
所以有的网友对此匪夷所思:“这叫什么上岸啊?下苦海还差不多。”
“抢婚上岸”后,笑容逐渐消失:然后呢?/电影《毕业生》
03
过多的上岸焦虑
不要也罢
“上岸”这个词固然体现了普通人努力做成一件事的“小确幸”。
还清债务不容易、做胃镜很害怕……当一个人费尽心思完成了一个目标,开心地称自己“上岸了”,虽然夸张了些,但也有点可爱。
而割双眼皮、减肥之类的“上岸”,却体现了一种容貌焦虑。这样的表达仿佛暗示着,一定要摆脱不美的状态,才是好的。可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本没有百分百统一的标准。
当“上岸”的范围被扩大化,一切似乎都蒙上了一层功利的阴影,必须要完成某个“任务”才是成功,否则就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可是,生活本不是一片“苦海”。那些没有“上岸”的人,并不是无依无靠地漂荡在海里。
一位读者曾经给三毛写信,说自己的人生精神和物质都十分匮乏,所以她不快乐。三毛在回信中说:“你觉得卑微是因为没有用自己的主观眼光在观看自己,而用了社会一般的功利主义的眼光,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她建议这位读者“寻求真正的自由”,享受生命,而不要依赖他人的眼光给自己快乐。
拧巴的姜小果。/《二十不惑2》
在豆瓣“逆社会时钟”小组,7万多个网友试图对抗“社会时钟”的压力,选择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
有的人长大后喜欢上粉粉嫩嫩的玩具,给自己补上一个童年。有的人去寺院做了5年义工,看过人间疾苦,也感受到最多的善良。还有的人经历抑郁和休学后,平静地重新出发。更多的人选择在一个不被理解的年纪更换赛道,去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
《请回答1988》里高考7次依然无忧无虑的金正峰,是很多人心中的“宝藏男孩”.
原来,并不是所有事情、所有阶段都有成功的唯一标准。在这些人眼里,“上岸”之外,还有碧海蓝天、阳光雨露,有诸多快乐的可能性。
“上岸”也称不上是什么终点。就像高考前爸妈说的“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一样,我们都知道后面还会有很多难关等着我们闯,同样,也有很多风景值得一看。
当然,我们不应苛责那些抱着“想上岸”心态的人,也无权要求所有人都拥有“松弛感”。为“内卷”所困的我们,总是在追求相似的成就。努力求“上岸”,固然是一种无奈。选择待在“海里”,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
周轶君谈“内卷”:所有人都在追求一样的生活方式。
但或许,人生本没有“这里是海”“那里才是岸”的判定标准。
·一周热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