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体育 >

今头条!专访 《儿童自然法则》作者阿尔瓦雷斯:孩子不自信,多因家长代劳过多

澎湃新闻 | 2022-10-21 20:38:34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长的教育追求。但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教育学知识储备,不懂科学教养孩子,因此有些家长会早早将孩子送进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将孩子的时间填满。


【资料图】

然而,《儿童自然法则》的作者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指出,“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做什么’,不是发明‘新方法’,而是不要侵扰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只有了解孩子,我们才不会试图走捷径,明白欲速则不达。”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是一名法国人,曾在法国公立幼儿园教育体制内任教。她研读了诸多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主张推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上的教育法,并曾在法国一所幼儿园开展教学实验。《儿童自然法则》是塞利娜·阿尔瓦雷斯基于相关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实验经验总结完成的一本书,于2016年由法国和欧洲出版公司(FrenchandEuropeanPublicationsInc)出版。

今年3月,《儿童自然法则》中译本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后受到关注,入选《中国青年报》2022年9月读者投票最喜欢读的5本好书之一,豆瓣评分8.8分。书中,作者还指出:儿童一出生就拥有学习和爱的能力。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儿童不可思议的大脑潜能,每一天孩子都能够从周围世界中汲取有助于智力发展的养分。然而,由于成年人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强加给儿童违背他们幼小大脑发展规则的教育系统,反而阻碍了孩子们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爱心的发展。

近日,澎湃新闻结合书中观点,对塞利娜·阿尔瓦雷斯做了一次专访,就胎教、0-3岁孩子早教、混龄教学、儿童自信自立性格养成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儿童自然法则》封面。

以下为澎湃新闻与塞利娜·阿尔瓦雷斯对话:

暴力、忽视及看电子屏幕等有碍儿童智力发展

澎湃新闻:如果要对0-3岁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重点应该教什么?有一些早教机构宣称,“从胎教起就给宝宝听莫扎特音乐,孩子就能变聪明。”这种说法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你是否赞成孕妇进行胎教?胎教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由于大脑具有可塑性,人类自胎儿时起就会出现分化,这一点是肯定的。儿童会辨认且偏爱母亲的声音、语言、她常吃的食物。

然而,胎教首先应该与准妈妈的身心健康联系起来:提供各种条件,使孕期的准妈妈能够宁静、放松,能够获得科学合理的饮食并感受到他人的支持。这些因素是人类智力获得良好发展的健康土壤,也可能是最好的土壤。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做法很肤浅,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应该是一个填得满满的大脑,而应该是一个经过良好发展、拥有多种强大行为能力(工作记忆力、认知灵活度、抑制能力)的大脑。

根据现有认知,这些行为能力不仅是学习过程的生物基础,也是在学业、职业、社会、个人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重要程度超过智商。拥有这些行为能力之后,我们人才能有条不紊地运作,制定建设性目标,进而去达成目标。

若没有这些行为能力,人的思想就像一艘无舵的船,只要有一点波浪就会偏离方向。于是便会不够专注,没有动力,一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话说一半,人际关系矛盾不断,关系无法持续。

行为能力自出生时起就在发展。从那一刻起,一切有利于行为能力发展的事物都应得到鼓励,一切阻碍其发展的事物都必须被摒弃。

对儿童发展而言,出生之后获得的丰富多样的互动(包括非语言互动)极为宝贵。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学习耐心与自控,有条件去自由玩耍、去进行体育活动,拥有热情的支持型社交关系纽带,能够与大自然接触,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和健康的营养,这些对儿童都很重要。

相反,缺乏互动、日常一切有人操办,以及遭受压力、暴力、忽视,看电子屏幕,久坐,过度刺激,缺乏睡眠,这些都有碍大脑和人类智力的正常发展。

交谈互动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很重要

澎湃新闻:你在书中提到,有研究显示,来自优越家庭的孩子在4岁时,往往比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多认得3000个单词。在中国,一些家长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有些孩子从小就被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英语,小小年纪就词汇量惊人。你怎么看这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行为?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美国学者一项研究已指出,接触丰富多样的语言至关重要,与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家境优渥的孩子在4岁时听到过的单词数大约要多3000万个。这项研究表明,后者的智商要比前者高很多。

不过,近期的另一项研究(RachelR.Romeo等人于2018年发表的论文《3000万单词数差距之外:儿童接触对话的机会与大脑语言功能之间的关联》)指出,无论儿童的社会背景如何、无论他智商高低,能够改变儿童大脑组织、使其获得更强大语言能力的,不仅是他听到过的单词数,更是他经历过的互动。所以,不要再给孩子用应用程序、录音、电子屏幕了。

对人类智力发展而言,重要的是关系纽带,是对方的在场、对方的反应,是“我说、我做”的时候对方提供的支持。

因此,重要的不是“对”孩子说话,而是“与”孩子交谈。孩子必须努力尝试与我们沟通。这种努力之下就产生了智慧。给孩子灌输词汇,但不要求他做出任何反应,这种做法毫无意义。我们是基于关系纽带的生灵,是社会性的生灵,不是硬盘。

近期的这项研究同时指出:对哺乳期婴儿而言,只要能发出笑声、做一些模仿手势、学学鸽子叫,这就够了;对幼儿而言,我们可以重复一遍他说的句子,同时提供更精准的词,加入更多元素让句子变得更长;对年龄更大的儿童而言,我们可以问他“谁、什么、哪里、如何”这一类的问题。

澎湃新闻:你在书中提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当前中国有不少早教机构,包括一些幼儿园,宣称自己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教学。作为普通的家长,该如何去辨别这些机构是否在遵循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教学?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我认为不应该去寻求严格的蒙台梭利方法,应该把玛丽亚·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的经验成果当作起点,而不是终点;应该用最新知识来丰富她的方法,例如,提供蒙特梭利方法之外的其他教学材料,使之更加灵活。

父母在选择学校(机构)时,必须且应当跟随的指引是孩子——孩子处在其中是否能在安心、有更多微笑,心态更平和、专注力更强,焕发出生命力。

无论学校是否打着蒙台梭利的旗号,焦虑、无聊、积极性降低、烦躁不安,这些情形都说明教学方案不合适、需要调整。

父母的陪伴教育无法替代混龄教育

澎湃新闻:你在书中指出,从幼儿园开始按年龄分班的方式无法让孩子们拥有更丰富的世界,反而会让孩子陷入与同龄人的攀比和竞争中。为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制度里,都是按年龄来分班、分年级的?这样的分班方式有哪些利与弊?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人们似乎觉得,按年龄分班时,班中个体具有相同的需求与发展水平,班级进步情况也可以掌控,这样做很适宜,让人安心。

不过,人们意想中的这种“同质性”其实是幻觉。无论是按年龄分班还是混龄教学,个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差异都很大,都需要针对个体区分对待。

事实上,站在儿童角度上说,单年龄班级毫无意义;站在老师角度上说,想靠一己之力为一个班30个孩子提供足够多的知识也是一件令人精疲力竭的事。这种情况下,儿童无法从同龄同学那里学到多少东西,甚至什么都学不到。所以其成绩和进步只能以成人所能提供的内容为限。

儿童的心灵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而认知和社会信息匮乏对他们来说会是一种煎熬。他们极度渴求新体验与新知识,在无法获得满足时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无聊感,出现捣乱行为。

在混龄班级中,如果儿童已经学会了独立自主,已经能够单独、成对或成组开展活动,那么知识及其传播力将会随着班级中孩子数量的增加而倍增。此时,老师的数量不再是1,孩子们可以互为老师。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互动、解释、观察同伴的方式,以超常速度学习并巩固自己的知识。

如果年龄差距在一到三岁,那儿童就能进入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间里,孩子可以学会一些自己还做不到、但略获帮助便能做到的事。小孩子喜欢看大孩子做事,而大孩子在努力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强化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没有哪位老师能与混龄儿童之间的倍增传播力竞争。在一天中,儿童之间会发生数百次互动,知识技能由此得到分享、传递,于是快速发展。在混龄配置中,老师无法再去掌控知识传播过程。老师必须改变姿态,否则很快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可以全天获得丰富多样的社会体验,还可以获得成人的帮助,每个儿童很早(3岁起)便能发展出高尚的道德与为人处世的能力。他们每天都要数十次地尝试理解对方,有时是为了向对方提供有效帮助,有时则是为了成功表达自己的想法。按年龄分班时,很自然就会产生互相比较与竞争心态,但在混龄班级中却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形。由于每个人的期末目标都不一样,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就能获得这样的体验:优秀并不意味着去当班里那个唯一的最好,而是大家一起变得更好。

此外,混龄班级还能产生凝聚力和安全感:大孩子关注小孩子的需求,小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安心、更受鼓励。初入园、首次进入混龄班的儿童,即使还不熟悉这个群体,也很少会哭。教师则终于能够逃脱强迫、掌控、疲于奔命的教学状态,去发挥全部能力,按照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步调去陪伴他们。此时的教师变成了向导,为班级注入灵魂,然后去观察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绽放。

澎湃新闻:在按年龄分班的制度难以打破的情况下,有哪些办法能达到与混龄教育类似的效果?父母的陪伴教育能否替代混龄教育?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父母无法取代混龄班级中喷涌而出的积极智力竞争。

年龄略有差异的几个儿童在共同学习时,会产生难以匹敌的知识传播力,每个儿童都会自然受到吸引与鼓舞。

可以去幼儿园看看,幼儿在面对年龄略大的孩子时,会用怎样的目光去观察。你会发现,他会全神贯注、又惊又喜地观察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大孩子,而他所有记忆回路都以无可比拟的方式被激活了。他接下来的学习迅速、轻松、快乐,因为另一个孩子的存在让他萌生了长大、进步的意愿。这是一种良性竞争,此时学到的每一件新事物都能为他的自信、自尊添砖加瓦。

所以,要允许孩子们三两成行地开展活动,要允许他们交谈、互助、交流、观察他人、享受集体生活。同时,必须让他们能够连续不断地共同生活,因为儿童智力正在不断发展,需要全天获得大量体验。

孩子独立做事缺乏信心,多因家长代劳过多

澎湃新闻:据你观察、思考,应该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从小自立自信的人?如果孩子在年幼时(比如上小学之前)没有培养出自信自立的性格,后续的教育中该如何去纠偏?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纠偏之前,首先要确保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孩子对自己独立做事的能力缺乏信心,那原因通常是前期发展遇阻碍:家长(成人)代劳过多,或没能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从孩子生命第一年开始,我们就应去鼓励他,允许他努力实现独立自主,在他需要时提供一点帮助,但千万不要代劳。产生智力并奠定孩子独立自主基础的是自我对努力、尝试,是将全部注意力投入运动、练习的状态。其中关键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无论是培养运动和语言技能,还是培养日常独立自主能力,都是如此。我们要为孩子留下空间,让他有机会做出回应(包括非语言回应);如果他还无法独立自主地坐下,那就不要让他坐着,而要允许他采用其他姿势,在这些姿势中,他会去锻炼自己、获取相关技能(运动、认知能力)。拥有这些技能之后,他就能独立坐下了。

一岁起,幼儿已经可以自己脱袜子、合上鞋子的尼龙搭扣,自己把勺子放到嘴里、拿着水杯喝水。所有这些需要孩子努力的小事,都能塑造他良好的行为能力,让他一步步建立起自尊、自信、自主。

标签: 阿尔瓦雷斯

  • 标签:阿尔瓦雷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