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奥运冠军张常宁自2021年全运会后就淡出赛场,频繁出现在各种商业活动中,引起不少球迷的质疑,认为她不该在荒废专业的同时却依靠“中国女排”这块金子招牌吸金。有些球迷言甚至辞激烈、义愤填膺,大有不封杀不足以平其心头恨的感觉。
我倒不认为张常宁有什么错,理由如下:
(资料图)
首先,付出在先、放飞在后。张常宁自2014年加入中国女排以来,先是在当年亚运会上以优异的表现助中国二队夺取亚军。然后在次年的世界杯上,在惠若琪因伤缺阵的情况下,她在主攻、接应位置来回切换,在进攻、一传、防守、发球、拦网各技术环节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最终随中国队夺取冠军。里约奥运会,她是全队一传到位率和效率最高的队员,尤其是在关键的四分之一决赛对巴西队的比赛中,她的一传到位率高达60%,并且斩获队内第二高分,助中国队晋级四强,最终夺取奥运冠军。2018年世锦赛,她在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随队参赛,作为主力顶住了大部分场次的比赛,只是在半决赛中表现不佳,但中国队最终的季军成绩里有她的一份功劳。2019年再次来到世界杯赛场,她用一场完美的表现帮助中国队成功卫冕。
因此,张常宁是中国女排在里约、东京两个奥运周期夺得三次世界冠军的重要功臣,对中国女排的贡献不可谓不小。从国家出资培养运动员的角度讲,她已经用自己的成绩回报了国家的培养,毕竟还有一些体育项目,国家花了更多的钱,但至今仍无一丁点成绩。
其次,95后年轻人,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有权利活出自我。
我知道有很多排球迷年龄都比较大,也是跟随中国女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路走来的,可能对运动员存在一些传统的程式化要求。但其实如今的90后、95后甚至00后年轻人和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年轻人更主张活出自我,而我也认为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年轻人有权利活出自我,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追逐自由的。如今的女排运动员,她们的年纪可能与一些老球迷的子女辈、甚至孙子女辈差不多,试问,你会对自己的小辈频繁参加商业活动如此反感吗?也许有人会问,国家队其他队员也是年轻人,为什么没那么多商业活动?这太正常了,一方面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些人喜欢出现在公众场合,有些人喜欢独处;另一方面,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在商家心目中也不尽相同,商家总是会选择商业价值更大或更有潜力的运动员代言。
第三,运动员开发自身商业价值,也可以为今后身份转型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让更年轻的人在投身体育运动时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年轻人在投身体育运动前想到的只是成年累月的训练、比赛,一身伤病,然后没有好成绩就没法就业,他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职业体育吗?单纯靠梦想驱动,说说是可以的,但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张常宁作为公众人物,如果她选择在淡出赛场的日子里更低调地生活,可能那些球迷会更容易接受。但这不能成为衡量对错的标准,因为在社会的法律、道德框架内,选择低调生活是她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我认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存在,对于那些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女排运动员,尤其应该多给她们一些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