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每个家庭也面临着新的育儿挑战。家长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使用更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确立幼儿的发展方向,为幼儿创设一个稳定、平和的家庭成长氛围。
2022年12月10日,卓雅教育集团举行《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线上直播,连线专家,为幼儿家长释疑、支招,寻找答案。
本次直播由卓雅教育集团学术总监、广州雅居乐富春居园长毛慧主持,邀请学前教育及心理学专家叶平枝教授、张缦莉副教授,为幼儿家长带来一场干货十足的精彩对话。
【资料图】
话题一:停课在家,幼儿表现出“作息紊乱、精力旺盛无处发泄、食欲不振、无所事事、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家长如何引导和应对?
叶平枝教授:因停课居家,孩子们的生活规律和感受都在发生变化。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第一,作息要规律,和孩子商量好,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可以通过做计划的方式让孩子对每个时间段都充满期望,比如美味的早餐、律动时间、游戏时间,每个家庭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时间表,和孩子一起去完成。第二,控制好父母本身的情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情绪的感染力也很重要,家长要用自己的情绪稳定去带动孩子的情绪稳定。第三,把低质量的陪伴转换为高质量的陪伴,停课居家固然给家庭带来了许多不便,让不妨换个角度,把这段时间变成一段难忘的亲子陪伴经历。第四,加强营养,积极运动,提升孩子的免疫力,为孩子们在新形势下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话题二:除了幼儿对停课居家表现出不适,不少家长们也反应,面对孩子时候会比平时更容易情绪失控。家长们又该如何自我调整呢?
张缦莉副教授:确实家长们的压力也很大,比如工作模式的改变、效率降低、社交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24小时全天候的家长角色,有更多时间近距离接触到孩子的“糟心”时刻,家长的情绪容易波动。
但家长必须认识到,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意义重大,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因此,家长要保持自我觉察,去发现自己的情绪走向,比如是否有焦虑、委屈等;也要区分情绪背后的来源,不能把不相关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情绪的爆发及时按下暂停键,比如可以离开现场稍作平静,等情绪过去后再和孩子好好沟通,避免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话题三:既然来自父母情绪上面的压力对于幼儿的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家长们应掌握哪些积极的亲子沟通技巧?
叶平枝教授:情绪和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暗示会带来快乐和良好的生长发育。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ABC理论,生活上的不如意我们是理解的,但不一定就会带来郁闷、难过的情绪,关键在于我们的期待和心理状态,当我们能接受生活的张力、丰富性,换一种思路,心情就会有所不同。
成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孩子强,家长有责任去守护和引导孩子的情绪稳定,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于家长,我们要明白“境由心生福由心造”,深呼吸、慢发作、觉察自己的情绪,防微杜渐。而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们首先解决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孩子的情绪问题。比如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可以询问“宝贝,你不想吃饭,是哪里不舒服吗?有什么不开心的可以告诉妈妈。”只有家长接受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才会好,进而他的行为才会好。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第一要注意给孩子传递情感的温度,比如拥抱、摸头,第二,传递相信的力度,多用积极正向的语言,第三,要经常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盯着孩子的缺点,这样亲子相处时光才会更融洽。
话题四:作为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一个特殊经历,其实不尽然都是坏的影响,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经验是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去深刻体验和思考的呢?
张缦莉副教授:育儿的经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过程,家长们正处于事业的冲刺期,疫情让家长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从一开始宅在家的心不甘情不愿,到慢慢接受,到有更多时间去深度体验育儿,“把事故变成故事”,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值得珍惜的。当我们做家长的心态更豁达,孩子与世界相处的视野也会更宽阔。
话题五:当前世界充满了各种未知与多变,人们定义其为VUCA时代——带着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特质。教育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定义,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培养,两位教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叶平枝教授:世界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也在改变,比如对金钱、健康、死亡的思考。“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孩子20年后将进入社会,家长如果还用工业1.0和2.0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其实已经是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教育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去培养。我们认为,学前教育要培养成长型心智的孩子,培养他们的积极性思维、成长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并注重培养的七大能力,包括:健康力、坚韧力、学习力、交往力、自信力、审美力、创造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社会拥有竞争力。
家庭教育要杜绝表演式学习等浅层学习方式,和幼儿园携手共育,双向奔赴,从低质量的无效陪伴转向高质量陪伴,积极反馈,共同推进幼儿的成长和进步。
张缦莉副教授:家长的认知结构会限制孩子的可能性,因此家长要把成长的主动性更多地交回给孩子。我们需要弹性的人生,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哪怕是受挫,哪怕不完美,不要过度关注结果,重要的让孩子体验不一样的路,这对孩子才是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