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体育 >

天天热讯:封面评论 免票儿童乘地铁是否可以有座位,答案只能取决于人际互动的默契

封面新闻 | 2022-11-09 22:36:11


(资料图)

□蒋璟璟

近日,上海一宝妈带孩子乘地铁时让孩子躺在座位上,有乘客不满与其发生争吵。乘客认为孩子没有购票,不应该占位。对此网友争论不一,有网友同意这名乘客的观点,也有网友认为儿童虽然免票,但一样拥有坐座位的权利。对此,上海地铁客服表示,按规定,一米三以下的儿童乘坐地铁不需要买票。如果车内座位有限,家长最好把孩子抱在手上,尽量不要去占一个座位。如果车内乘客不是很多,让孩子单独坐当然没有问题。(中新社)

如果不是有具体个案作为素材谈资,公众或许根本不会想到思考和讨论关于“无票儿童乘地铁能不能有座位”。诸如此类的事项,实在是太过具体、太过细枝末节了。在日常生活场景下,其甚至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基于人际相处基本的自觉、礼节与传统,我们通常都能自动、顺畅乃至是“全程无感”地处理好类似的事项。一直以来,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得到了很好的遵守,比如说“成年人会给儿童让座,而不会要求儿童让出座位”,再比如说,“家长通常都会把幼童抱在身上”……

而发生在上海地铁的这一幕,显然打破了那种默契,乃至闹得不可收拾。其最大的导火索,显然是“躺在地铁座位上”的动作,太过慵懒惬意,继而透出一丝冒犯、挑衅意味。家长默许、鼓励了孩子的这一不合时宜的举动,违背了“地铁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躺”的基本共识在先,这之后,义愤难平、看不过去的同车乘客,自然就顾不得客套与体面了,正所谓“你无理失礼在先,就不怪我不客气了”。

公共场合的争吵,往往起源于鸡毛蒜皮,必然有一方“仗着有理”把事态升级。这个过程一旦开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是万万不可能的,“赢下骂战”“击倒对方”的胜负欲,成为彼时情境下的支配性情绪。分明是“地铁座位上躺倒不对”,到后来就变成了“免票儿童不能占座”。概念转换之后,论据、论点之间的漂移显而易见。于是乎,个案的特殊背景被抽离,只留下一个抽象的“公共规则”命题,被抛诸舆论场内持续发酵。

“免票儿童乘地铁可以有座位吗”从来不是一个普遍性的,或者说必须给出明确答案的紧迫问题。在特定案例中,其似乎成为一个问题,这并不是“规则缺失”的锅,而更多是当事人个人的原因。事实上,如果非要就“免票儿童乘地铁可以有座位吗”给出一个回答,那么既有的倡导性规范,或许仍是最合适的。可以想见,若要在规则订立层面,试图为此给出唯一标准,那么注定会激起不必要的非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人际互动

  • 标签:人际互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