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秋粮归仓按下“快进键”。在吉林省吉林市,水稻、玉米收获已进入冲刺阶段,全年粮食产量预计维持90亿斤阶段性水平,保持历史高位。深秋的黑土地,不负厚望。
在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海归”种田人曹曦和乡亲们迎来4500亩的收获。农时可贵,青春可贵,金色稻田里,种的是只争朝夕的决心,收的是不急一时的信心。
(资料图)
他放弃金融行业
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这是33岁的曹曦最忙活的一个月。3900亩水稻熟了,600多亩玉米也该收了,月初到现在,曹曦一遍遍走到地边、下到地里。有时候他会抓一株稻穗、捧一把稻谷细看。听着收割机的轰鸣,看着水稻翻进、金黄的颗粒翻出,曹曦心里十分踏实。
△曹曦合作社的水稻
“水稻颗粒非常饱满,产量非常不错,1公顷能达到7吨左右,今年是大有收获的一个年头……”曹曦还用着更“书面”的单位,他说的“1公顷7吨”,合亩产930多斤。但他也熟知农民的“行话”:“十四个半到十五个水是标准的粮食入库的水分”。在地头扯着嗓子和农民沟通“几个水”的,也是曹曦。
△曹曦合作社的水稻
曹曦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吉林一中奥训班、厦门大学金融系到英国爱丁堡大学金融运筹专业,如果不出意外,这是越飞越高、离家也越来越远的一路。2015年,来自家人身体的意外让曹曦搁置了手头的工作。当时,他在巴西的事业已上正轨。
曹曦形容自己“跟朋友、家里人联结比较多”,除了割舍不下的家乡,选择农业更多是从金融专业出发的判断。“我生活在城市中,之前都搞不清楚水稻插秧、收割的细节。当时是觉得这个行业有发展,干着干着,对农业的理解、对农业的感情就加深了,开始一点点地投入。”曹曦说。
离不开家乡,那就把根扎得更深。到2017年,年轻的曹曦有了年轻的团队,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公司,数学题从课桌移到了田野。
那一年,他流转了1500亩土地:“刚回来肯定是非常难。农民拿土地入股到我们合作社,他们最开始不是很理解,觉得好像企业要用一些套路,只有几十户跟我们合作。随着企业做了一年又一年,信任我们的农民变多了,到现在我们流转土地有几千户。”
△曹曦(右一)组建的年轻的创业团队
1500亩到4500亩
得到这份信任他用了5年
1500亩到4500亩,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曹曦用了5年。这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第一个收获季,4500亩地里有3200亩左右是高标准农田,“大概能有2000吨的水稻产量”。
收割机、运输机穿梭在田间和水泥路上,曹曦的眼前,除了稻田还是稻田。他在地里蹲下,抓一把稻谷,搓开脆黄的壳,轻轻一吹,谷壳四散。这道转换时空的数学题,五六年前还不懂农业的金融学霸,早已拿满了基本分。
△曹曦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而数学题的加分,来自当年的课堂。从建温室、购置农机具、整地、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开镰收割,再到引入秸秆养殖蚯蚓项目、改善土壤及生态环境,曹曦团队的选择,始终透着“高精尖”。
曹曦的每一步,都是有章法的:“土地的增加,能提高我们的机械效率、耕种效率,单位面积的费用就会减少,边际成本就比较低了。我们以销定产才更有效率。”在他看来,这些章法,农民们都能理解,“把术语转化成白话,农民兄弟们都能听得懂,而且他们也都有相应的经验”。
开发民宿、研究果蔬采摘
“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就业”
距离4500亩农田5分钟车程,是曹曦公司的另一个“板块”——7万平方米的乡村民宿。两年前,这里还是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曹曦创建的乡村民宿
除了种地,除了民宿,曹曦还涉足果蔬采摘、研学。
对于曹曦的选择,他的父母“支持,但没有完全支持”。一个学金融的海归每天忙着种田,在父母的眼里,“这书白念了”。“书这种东西从来没有白念的”,曹曦一遍遍对身边人解释。“我会做企业的独立核算,知道怎么公司现金流更健康。”
在他眼里,不念书管理不明白这个公司。“我没想一天、两天做完”,曹曦说得坦然,“做农业最终结果肯定是会把大米卖好,但是我不是为了卖大米而做这些事。我是为了做农业产业化,我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去致富、去就业。”
△曹曦团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傍晚的田间,收割机声远了,几个农民正捡拾倒伏的“漏网”稻穗。这些零散的水稻,可以直接贴补农人自家的米袋子。曹曦远远地看着,这是他心里的另一种颗粒归仓:“机械收割会有一部分收不起来的稻子,剪折、剪碎了的稻子会在地里遗留。这些叔叔阿姨捡这样的稻子,也可以回去补贴自己的家用。粒粒皆辛苦,有人可以利用起来,我们还是挺开心的。”
吉林省以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92%的粮食产量,粮食商品率达到91.1%。2021年,吉林省粮食增产率在全国主要产粮省份位居第一位。大国粮仓,字字千钧。这里有深植的根基,这里有新一代农人的责无旁贷。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丨苑竞玮 冯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