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廖正银教授回乡探亲,乡亲们排队带“片”问诊。截图来自社交媒体视频
一名衣着朴素的医生对着阳光举起CT片仔细查看,不大的房间内站满了拿着片子等待的乡亲。“医生回家过节帮乡亲看病”一时间登上了热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联系到了视频中的主人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廖正银教授,他告诉记者,这都是小事。“如果能通过我学到的东西为乡邻做事,是很让人高兴的。”
作为患者来说,家乡出了名医,借其回乡之机请他看病,是不可错失的良机。不仅像廖正银教授这样的顶级专家广受欢迎,就连大医院的普通医生回乡,也容易受到追捧。我自己也曾是军队医院的主治医师,现在虽然离开临床诊疗工作多年,但每次回乡,仍有乡亲前来咨询医疗问题,他们的信任与期待,每次都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廖正银教授在现场提供的诊疗,为乡亲们所急需。肿瘤微创治疗本身就含有一个“微”字,因此,这方面的专家最擅长在细微处阅片,一些早期病变、或已被诊疗为“未见异常病灶”的医学影像,经专家们的火眼金睛,有时也会发现问题。一旦如此,就会因专家的一次看诊,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教授回乡探亲,拿出自己休息放松时间为乡亲看病,其医者仁心值得赞赏。另一方面,此事也再次凸显出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我国当前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已经有了引进CT机、磁共振成像系统(MRI)等先进检查设备的能力,但医学人才仍相对缺乏。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做大型检查,但进行诊断和治疗却仍是短板。
有人才无设备,人才无用武之地,必然会流失;有设备无人才,设备会逐渐老化和淘汰。只有设备和人才一起引进,方能形成人与设备的良性互动,让基层既能做检查,也能精确下达诊断。
就像廖正银教授家乡的这些患者,拿得出CT片,却对诊断不信任,仍要找城里的专家看一看。这说明当地不缺医疗设备,缺的是医学人才。这其实也是基层医疗面临的普遍困境:设备好买、人才难求。强化基层医疗的核心依然是,强化基层医疗人才队伍。
更要看到,医疗强基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改变,过去“给钱、给人、给物”或许已算强基层,但在信息化时代,强基层的思维需要适时调整。比如,互联网诊疗和远程会诊已越来越普及,作为新基建的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不妨将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信息化时代的适用。
基层医学人才的内涵,同样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医生不仅医德和医术要高,而且还应具备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医疗的能力。基层引进和培养人才,也需要秉持前瞻性思维。
此外,医学技术下沉渠道理应更通畅。除了传统的强基层举措加大力度之外,远程会诊等互联网手段,更应该作为新的技术输送渠道加以开发和疏通。
现在已出现带有多个终端的超声设备,基层医生只需实施检查端操作,远端医生则可以在另一终端同步实施诊断操作。而且,人工智能和手术机器人等技术也在不断精进与普及,远程协作手术方面的技术也日益成熟。
只要各种医疗技术向下输送的渠道保持通畅,不仅基层医疗人才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为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优质诊疗服务,而且终有一天,像廖正银教授这样的专家均可通过远程会诊来阅片,甚至通过远程协作来进行手术治疗等。到那时,不管医学专家是否返乡,也都能为更多的乡亲们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撰稿/罗志华(医务工作者)编辑/徐秋颖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