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体育 >

天天热议:假销量、假点评、假流量……上海警方侦破新型流量造假系列案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22-09-29 20:52:23

巨云鹏

记者从9月29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海公安经侦部门聚焦处置各类流量造假犯罪,集中铲断了一批新兴黑灰产业链,今年6月以来先后发起集群战役5起,累计侦破流量造假犯罪案件20余起,涉案金额1.4亿余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广大消费者已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生活资讯,选择消费对象。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企图通过制造虚假流量牟取暴利,严重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会同网安总队,牵头黄浦公安分局,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成功侦破刷单炒信非法经营系列案,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集中收网行动,首次全链捣毁了涉及刷单中介、手机卡商、技术改码、职业刷手等多个环节的6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现场查获作案用的电脑20余台、手机40余部,涉案金额1亿余元。

今年8月,警方在工作中发现,某平台200余家代购商户的跑腿派送量不足下单量的30%,存在刷单嫌疑。警方迅速循线开展调查,排摸出一条完整的刷单犯罪产业链。

经查,以周某、龙某等人为首的多个刷单团伙为牟取非法利益,伙同以黄某等人为首的派单中介团伙,通过社交软件群聊等方式招揽了上万个平台商家,为商家提供虚假刷单和虚假点评服务,并从中收取每单11至13元不等的佣金。这些商家大多经营刚刚起步,或是销售记录与用户评价较为欠缺,希望拥有更高销量和用户评分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平台的推广。

接到刷单需求后,上述刷单团伙便通过以梁某为首的手机卡商团伙,以每个手机号5元的价格,收购数万个手机号码注册平台账户,再以每单支付2至3元不等的费用,雇佣职业刷手在并无真实交易和体验的情况下,通过平台账户支付结算的方式下单指定的商品或服务,并根据商家需求提供包括虚构交易提升销量、发布虚假图文评价等特定服务。

为躲避平台监管,刷单团伙还会向他人购买程序,用以修改手机设备信息和登录地址,营造大量账户在不同地址下单的假象。商家在收到订单后并不会进行派送或服务,而是将刷单团伙支付的商品费用返还给刷单团伙。本案中,刷单团伙通过上述方式累计实施虚假刷单20余万次,发布虚假点评30余万次,非法获利800余万元。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涉案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经营罪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发现,流量造假涉及生活服务、书影音评分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此类犯罪活动呈现出规模化、公司化、组织化、产业化特征:

假销量——不法分子通过控制大量平台账户集中下单,为商家制造虚假销量,营造热销假象,诱导消费者。例如,在嘉定警方近期侦破的一起直播电商行业虚假交易案中,犯罪团伙在收取每单10元至20元不等的刷单费用后,使用相同寄递地址在电商直播期间集中下单,非法获利500余万元。短短一周时间内,该团伙为某商户虚增了9000多笔订单,直接帮助该商户大幅提升了热度排名。

假点评——不法分子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或通过“养号”、占领前排好评、劝删差评等方式进行刷分控评。例如,在黄浦警方侦破的一起案件中,刷单团伙控制上万个账户进行了30余万次虚假点评,有一个账户甚至在一年内对50余家医美商户作出医美手术的好评,误导消费者决策。

假流量——在互联网广告投放行业,个别广告代理商在提供代理广告投放业务过程中,勾结互联网平台内部员工,伙同刷单团伙通过非法手段虚设广告转化率,一头骗取广告主广告费,一头骗取消费者信任,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假“粉丝”——不法分子通过批量购买“粉丝”,增加“僵尸粉”“达人粉”,每花一块钱就可以刷一个假“粉丝”。

上海警方表示,将持续严厉打击此类犯罪,切实维护市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营造鼓励创新、促进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并进一步密切会同市网信办、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等行政部门,对上海互联网头部平台开展深度调研,充分、全面了解行业现状、困难需求、平台监管及治理举措,进一步提升对涉平台经济犯罪的发现和打击能力。

警方提示,市民群众要审慎考察店铺销量和评价的真实性,警惕过度好评和热销陷阱,理性购物消费,避免上当受骗。若发现流量造假违法犯罪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互联网平台要进一步健全监督制约体系,完善发现预警机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图片由上海市公安局提供)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